安海在线论坛、安海论坛-安海本土在线交流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374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内坑杨玉燕:半个世纪的姜粿情缘

[复制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1#
发表于 2020-4-29 16:49:14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  在古早时的闽南,祛寒除湿、营养滋补的姜粿是每个女性产后月子里必备的温补佳品之一,也是胃寒、手脚冰凉的常食调理食物。谁家有人生了小孩,家人们便会在一片喜庆的氛围里,买姜做粿,添上高粱酒,为产妇炸上一份份热腾腾、香喷喷的姜粿。这蕴含着爱的香气,会飘散在整个月子里。今天,我们想说的,是一个与姜粿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老匠人的故事,她就是燕姨姜粿的创始人——晋江内坑镇白安村63岁的杨玉燕。


杨玉燕正在制作姜粿。


  三代传承 用心学习古早祖传手艺

  1957年,杨玉燕出生于一个大家庭中,父母生养了七个孩子,她排行老四。从记事起,杨玉燕便知道这一家子生活的不易,主动分担家务,扛起生活的重担。“穷人的孩子早当家。从六七岁开始,我和家里兄弟姐妹们,就开始学挑水、砍柴、烧火、煮大锅稀饭了……”说起小时候这些经历,杨玉燕有些感慨,“可能是从小在家做事有磨炼的缘故,养成了我比较好强又好学的个性。只要有人夸我某一件事做得不错,我就会下苦功夫去钻研,争取做得更出色。”

  说起第一次做姜粿,杨玉燕回忆道,她们小时候那个年代很穷,由于吃不起什么补品,母亲吴快治经常用自己种的老姜做姜粿给家人补身子,已是个家务活小能手的杨玉燕,就跟在一旁,一边帮着打下手,一边听母亲讲解姜粿的制作及姜粿的保健食疗功效。正是这一次制作姜粿的经历,使得她就对姜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一听就入了迷。

  “吃姜粿做姜粿的习惯和技艺,是我外婆传承给我母亲的,所以我母亲也耐心地教我们并传承给我们。母亲今年已92岁了,但这几十年来,她说起姜粿时,总会叫我们‘尽管吃’,并夸赞姜粿‘内有老姜、高粱酒、糯米,这些都是好东西’……”杨玉燕说,正是在母亲的影响下,她和她的家人几十年来,餐桌上就没断过姜粿。“母亲从小出生于番客家庭,对于健康饮食也很有讲究。哪里的姜好,哪里的淮山适合添加进来,以及这些材料要怎么配比,才能做出口感更好的姜粿,她都很有心得!所以,印象中母亲做出来的姜粿,是属于我们那个年代的专属好味道,堪称美食。”


  制作姜粿所需材料与工具。


  推陈出新 钻研更适合现代人口味的配方

  记下方法后,杨玉燕开始尝试自己制作,她发现做姜粿并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。“开弓没有回头箭,既然决定了要学,我就一定要学到最好。”杨玉燕每次都拿一点点原料进行试验,不断调整用料和比例。虽然每次尝试都有一点点进步,但每次尝试时她都悬着一颗心,生怕失败浪费了粮食。通过不停的摸索,她总算是摸索出了一点门道。一年又一年过去,杨玉燕也成为像母亲一样能独当一面的姜粿好手。

  因为坚持传统手工制作,并且热衷分享,杨玉燕做的姜粿深受街坊邻居的喜欢。“一开始压根没想过要把姜粿当成生意来做,都是在家自己做。有人生孩子就帮着制作,平日里做起来吃的话,也送给街坊邻居一起分着吃。”左邻右舍吃过觉得不错,渐渐就传开了。慢慢地,竟然有人提着原材料来找杨玉燕帮忙做姜粿,还有的甚至“逼着”她制作姜粿售卖。“那时并没有想过要卖姜粿,更多的是借此来分享一份留存在记忆中的人情味道。”但是女儿鼓励她说“,既然大家有需要,我们就应该把这个好东西传扬出去,帮助更多的人不是很好吗?”

  于是在女儿的支持下,杨玉燕怀着忐忑的心情,买了50斤老姜做起了朋友圈的姜粿生意。“那一批姜,我挑得分外用心,耐心地洗了一次又一次,还特意上街买了一次性手套才开工。姜粿做好就被女儿发上朋友圈售卖,没想到竟然一售而空,这下我才放下心来。”杨玉燕笑着回忆道。

  随着时代的发展,杨玉燕发现人们对姜粿的口感要求也发生了变化。“以前的制作工艺比较粗糙,姜粿里的姜很粗,甚至有粗条,糯米粉也没法做到太细腻。和现在的那些蛋糕店的甜品一对比,我那时做出来的姜粿,总觉得吃起来口感不够完美。”为了做出让更多人爱吃的姜粿,杨玉燕决定对姜粿的配比进行改良升级。

  研发新口味没有想象那么容易,杨玉燕反复地试验,对姜粿的制作手法加以改良,并着手于调整姜和酒的比例,甚至开始尝试用机器把姜弄得更精细一点,这样做出来的姜粿基本没有姜丝,口感也更加细腻。在用料上,杨玉燕坚持每年到德化戴云山亲自采收上等的姜,还创新性地在姜粿里加入了养胃的淮山和补脑的核桃。没想到,这样做出来的姜粿一经推出,备受周边亲朋好友的好评。


  三代同堂暖心一幕


  延续味道 传承手艺注入新意

  再后来,为了满足更广泛的市场需求,让姜粿传承有道,杨玉燕在2014年正式创立了“燕姨姜粿”品牌,并在女儿女婿的支持下,为姜粿制定了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包装。在民间,传统食品的制作大多还是家庭式的,成功走向市场的仍属少数。经过努力,燕姨姜粿在2016年,顺利取得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加工条件核准证,进一步实现了产品的标准化生产。

  如今,杨玉燕的女儿郑景丽已接过了姜粿的制作手艺,并在保留传统古法的基础上为产品注入了新意。她和她的营销团队逐渐摸索出了互联网时代产品创新营销的模式,借助网络平台带动产品和文化的传播,还以此为契机帮助数以千计的女性朋友走上了创业之路。“我很高兴的是,女儿愿意接手我的手艺,她一直遵守着我定的原则,坚持用古法制作姜粿。”

  “做姜粿、话闽南、品泉州”,这是郑景丽接手燕姨姜粿以来一直在做的事情,也因为燕姨姜粿在弘扬闽南文化方面的突出表现,它相继被授予了“晋江伴手礼”“福建省食品加工坊示范单位”“古城匠心”的荣誉称号。

  “姜粿于我是童年的记忆,是家乡的味道,更是母亲、外婆传递给我的爱的关怀,是一种饱含着闽南的人、情、味的美好食物。”郑景丽说,以前她不能理解母亲为什么要如此用心,直到如今自己接手姜粿后,才渐渐理解到母亲的这份用意。“我想,我接过的不仅是‘燕姨姜粿’这一块金字招牌,更是接过了母亲的这份匠心坚守。”四季轮回,时光流转,一片姜粿,三代传承。姜丝里蕴含着自然的脉络,酒香里酝酿着地道的人情。如今的燕姨姜粿已逐渐被许多人所熟知,时代会走远,好东西和一颗匠心不会改变。

分享到: 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
收藏收藏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安海在线论坛、安海论坛-安海本土在线交流论坛 ( 闽ICP备13018393号-3

GMT+8, 2025-5-15 15:59 , Processed in 1.268945 second(s), 27 queries .

网站所有权归:晋江顺网有限公司所有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