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海在线论坛、安海论坛-安海本土在线交流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621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读老子的《道德经》小悟 (有摘录)

[复制链接]

新手上路

积分
6834
跳转到指定楼层
1#
发表于 2020-4-12 14:02:27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先抄一段来作开场白:

“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。中士闻道,若存若亡。下士闻道,大笑之。不笑,不足以为道。“

老子姓李,名耳,字伯阳,谥号聃。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。生于公元前571年2月15日的早晨。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。年长孔子34岁。孔子曾三次问礼请教老子。老子曾担任周王室的藏书吏。《道德经》短短的五千余言,其内容博大精深,玄奥无极。涵盖哲学、伦理学、政治学、军事学、自然学等诸多学科。包容万物,被后人尊奉为治国、治家、治学、修身的秘箱宝典。但是,直到今天,人类对《道德经》的深奥义理仍然未能深层探知和领悟。虽然如此,为了对大道对《道德经》有所了解,我们还是勉强从几个方面来了解“大道”的“状态”。

一、        大道是一种“无”的状态。

1、        这个无不是一无所有的无。是“混沌”的,是可以无中生有的无。《道德经》第一章说:“无名天地之始,有名万物之母。故常无,以观其妙。”大意是:无是万物的开端。有是万物的本源。要经常从“无”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。

2、        “道”有什么形状呢?

《道德经》第十四章说:“视而不见,名曰夷。听之不闻,名曰希。搏之不得,名曰微。其上不皦,其下不昧。绳绳不可名,复归于无物。是谓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。是谓恍惚。迎之不见其首,随之不见其尾。”所以说大道无形。

二、“道”是一种“有”的能力。

《道德经》第四十章说:“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”

《道德经》第四十二章说:“道生一、一生二、二生三、三生万物。”大意是:道生初始的混沌未开的统一元气。一生二。二是阴阳。二生三。三是阴阳和合。三生万物。阴阳合和就产生出万物来。

三、“道”“恍惚”是一种“自然场”先天地生。

《道德经》第二十五章说:“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寂兮寥兮。独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。可以为天地母。吾不知其名。强字之曰道。”大意是:有一个浑然天成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了。他寂寂无声而又广阔无形。它独立长存而永不衰竭。周而复始永不停息。我不知道他的名字,勉强将它叫做道。

四、自然现象是道的具体表现,也是道的属性、德性。

《道德经》第二十五章还讲:“人法地、地法天、天法道、道法自然。”大意是:天地万物要效法道。而道效法自然。所以道和自然是溶为一体的。自然现象,自然规律就是道的德性。《道德经》第十六章说:“至虚极。守静笃。万物并作。吾以观复。夫物芸芸,各归其根。”大意是:老子在极端虚无宁静的境界来观察万物生长发展过程,发现万物都向其初始的状态回归。

五、“道法自然”。所以通过观察自然现象,了解自然规律,自然法则来体悟道。

《道德经》共81章,讲到自然象的就有十多章。

如:第七章:“天长地久。天地所以能长且长。以其不自生,故能长生。”

第八章:“上善如水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。处众人之所恶。故几于道。”

第十六章:“夫物芸芸。各归其根。”

第二十二章:“曲则全。洼则盈。”

第二十三章:“飘风不终朝,聚雨不终日。孰为此者天地,天地尚不能长久,且况于人乎?”

第三十二章:“天地相合,以降甘露。”

第三十六章:“鱼不可以脱于渊。”

第四十三章:“天下之至柔,驰骋于天下这至坚。”

第五十五章:“含德之厚。比于赤子。毒虫不螯,猛兽不据,攫鸟不搏。骨弱筋柔而握固。”

第六十一章:“牝常以静胜牡。”

第六十六章:“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。以其善下之,故能成为百谷王。”

第七十六章:“人之生也柔弱。其死也坚强。*木之生也柔脆。其死也枯槁。”

第七十八章:“天下莫柔弱于水。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,其无以易之。”

    以上说明:自然规律是柔弱胜刚强。肯于居下,才会居上。

六、“无为”“不争”是《道德经》的中心思想。

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。不妄为就是不违背道,不违背自然规律、自然法则来办事。这样的办事就能成功。达到无为而无不为。

如:第二章:“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万物作而弗始。生而弗有。为而不恃。功成而不居,夫唯不居,是以不去。”

第十章:“爱民治国能无为乎。”

第十六章:“不知常,妄作、凶。”

第十七章:“太上,下知有之。其次,亲而誉之。其次,畏之。其次,侮之。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,悠兮其贵言,功成事遂。百姓皆谓:我自然。”

第十九章:“绝圣弃智,民利百倍。绝仁弃义,民复孝慈。绝巧弃利,盗贼无有。”

第二十九章:“将欲取天下而为之,吾见其不得已,天下神器不可为,不可持,为者败之,持者失之。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,无持故无失。”

第三十二章:“道常无名,朴虽小,候王若能守之,万物将自宾。”

第三十四章:“大道泛兮,其可左右,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,功成而不有,衣养万物而不为主。”

第三十七章:“道常无为而无不为。侯王若能守之,天下将自化。”

第三十八章:“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。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。上德无为而无以为。”

第四十一章:“道隐无名,夫唯道,善贷且成。”

第四十三章:“天下之至柔,驰骋于天下之至坚,无有入无间。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,不言之教,无为之益,天下希及之。

第四十七章:“是以圣人不行而知,不见而明,不为而成。”

第四十八章:“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,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,无为而无不为。取天下常以无事。及其有事,不足以取天下。”

第五十一章:“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,是谓玄德。“

第五十七章:“以正治国,以奇用兵,以无事取天下。…故圣人云:我无为而民自化。我好静而民自正。我无事而民自富。我无欲而民自朴。”

第五十八章:“其政闷闷,其民淳淳。其政察察,其民缺缺。”

第七十五章:“民之难治,以其上之有为,是以难治。”

第三章:“不尚贤,使民不争。”

第八章:“上善如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。…夫唯不争,故无忧。”

第二十二章:“不自见,故明。不自是,故彰。不自伐,故有功。不自矜,故长。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”

第六十六章:“是以圣人处上,而民不重。处前而民不害。是以天下乐推之而不厌,以其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

第六十八章:“善为士者不武。善战者不怒。善胜者不与。善用人者为下之。是谓不争之德。是谓用人之力。是谓配天古之极。”

第七十三章:“勇于敢则杀。勇于不敢则活。此两者或利或害。天之所恶,孰知其故?天之道,不争而善胜,不言而善应,不召而自来,繟然而善谋。天网恢恢疏而不失。”

第八十一章:“天之道利而不害。圣人之道为而不争。”

七、大道周而不殆,阴阳和合生万物

《道德经》第四十二章说:“道生一。一生二。二生三。三生万物。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。”

老子认为事物之存在并不是孤立的,而是相互依存。在《道德经》一书中,我们可以看到老子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。都是从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加以说明的。因为每个事物至少有两个面。

如:高度:有高与低。长度:有长与短。数量:有多与少。

以及阴阳。牝牡。雌雄。有无。难易。前后。左右。上中下。大小。强弱。刚柔。善恶。祸福。凶吉。利害。得失。损益。黑白。虚实。厚薄。生灭。存亡。成败。重轻。静动。寒热。清浊。敝新。贵贱。亲疏。正反。进退。主客。兴废。取与。智愚。巧拙。辩讷。争,不争。有为,无为。有余,不足。知足,不知足。等

老子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种相反相成,相互依存的关系看作是一切事物普遍的恒常的规律。阴阳的对立,消长,比较,平衡,和谐和统一。天下万事万物既在这样的关系下发生、发展、消亡、转换。并如此循环往复。

最后再抄《道德经》第一章短短的59字来做总结。

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。无,名天地之始。有,名万物之母。

故常无,以观其妙。常有,以观其徼。此两者,同出而异名。

同谓之玄,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
①道可道,非常道。大意:能够用言辞表述的大道,就不是永恒的大道。

②名可名,非常名。大意:大道如果能用相名来表达,就不是永恒大道的相名。

③无,名天地之始。大意:无是天地万物的开始(大道包涵一种“无”的状态)

④有,名万物之母。大意:有是万物的本源。(大道包涵一种“有”的能力)

⑤故常无,以观其妙。大意:要经常从“无”中去观察领悟“道”的奥秒。(“大道”恍惚是一种“自然场”先天地生。)

⑥常有,以观其徼。大意:从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中去观察了解自然规律。自然法则。体悟“道”。

⑦此两者,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大意:无有同出于“道”本源相同而名不同。“无”可以生“有”。“有”可以变“无”。,相反相成。相互依存。

⑧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大意:变化来变化去,这是洞察宇宙间一切奥秘的门径。

奥妙是: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相反相成,相互依存,循环往复。并且柔弱胜刚强。勇于敢则杀,勇于不敢则活。肯于居下,才会居上。无为胜有为。不争,天下莫能与之争。要慈、俭、不敢为天下先。天之道:损有余而奉不足,不争而善胜,不言而善应,不召而自来。繟然而善谋,利而不害,常与善人。
分享到: 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
收藏收藏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安海在线论坛、安海论坛-安海本土在线交流论坛 ( 闽ICP备13018393号-3

GMT+8, 2024-4-25 08:53 , Processed in 0.949398 second(s), 24 queries .

网站所有权归:晋江顺网有限公司所有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