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海在线论坛、安海论坛-安海本土在线交流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625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从闽南俗语看“做人”

[复制链接]

新手上路

积分
10638
跳转到指定楼层
1#
发表于 2020-4-12 14:14:11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  
“七十三、八十四,阎王不请自己去”。这是在闽南地区很流行的一句俗语话,一般是上了年纪的人对自己的一种感叹的话,意思是指上了年纪了,行将就木,基本上是无啥路用了。这一句民间俗语:“七十三、八十四,阎王不请自己去”。意思是说,人们活到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,是个不吉利的“坎”,容易在此时死亡。其实这句俗语没有半点科学根据。但却有一段很不平凡的来历。

  七十三、八十四这两个年龄的数字,与我国古代的两位圣人孔子和孟子的死亡年龄有关。孔子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,死于公元前四七九年,实岁为七十二岁,虚岁是七十三岁;孟子生于公元前三七二年,死于公元前二八九年,实岁是八十三岁,虚岁是八十四岁。因为古代人的年龄都是以虚岁来计算的,所以孔子是七十三岁死的,孟子是八十四岁死的。我国古代,对孔子和孟子十分推崇,孔孟学说在我国也有巨大的影响,故认为孔子和孟子的死亡年龄是不吉利的,也怕人的死亡年龄学习孔孟,故说是老年的“坎”,于是这种说法便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了。

 虽然说,人生在世,不过是短短几十年。谁人都是不免一死的,不过,处世态度可能直接关系到一个人他的健康,心态乐观一点,会活得长寿,反正,整天压力重重,一种亚健康的状态,最终一天会崩溃的。所以,活得乐观自在是健康的一大保障。想看看,那些上了年纪的朋友,会想到这句消极性的俗语“七十三、八十四,阎王不请自己去”,为什么不转而想想另外一句闽南俗语讲到的“人生七十才开始,你四十算什么”呢?虽然都是俗语的表达,不过消极和情绪和积极的态度,一比就出来了,相信那些比较乐观心态对待人生的,他们的生活会是轻松的,生命也会是辉煌的。

 当然了,想要有个辉煌的人生。不是说光靠空想或者说是夸夸奇谈所能达成的。人生路坎坷无常,总有一些不平事。哪有一切都如常顺利的呢?生活中的挫折困难,些人选择了知难而退,受不了艰苦挫折,有些人则知难而进越挫越勇,是生活的强者,最后才取得成功。没错,成功总是属于吃苦耐劳的人。闽南话一句俗语话“吃苦就是吃补”就道出了这其间的真谛所在。
   
   记得这次的中华首届闽南语歌曲大赛上,有一首《吃苦就是吃补》,唱得很生动通俗。确实的,这是一句闽南的俗语话,这其间,所含的人生道理是非常丰富的,可比是普通话所说的“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”,“吃苦就是吃补”它说出了人生路上每吃一次的苦,相当是补了一次,更加有了打拼的一份干劲了。

 俗话说“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”;又说“不经一番寒彻骨,焉得梅花扑鼻香”。人生最有营养的东西,都是从苦难中得来的。如同农民种田,先耕耘,而后才有收获。耕耘总是辛苦的,收获则是甘甜的。不单单农民朋友要吃苦才有收获,生活在社会的人都必须有一份吃苦的精神,事业才会成功。司马迁入狱执笔写《史记》;屈原被流放后创作《离骚》;曹雪芹满腹辛酸作成《红楼梦》;贝多芬臭耳聋,用苦难谱写了《第九交响曲》,这都成就了现世的经典,在历史上留下了伟名。的确的,纵观古今中外,大凡名人伟人,其成就都是从血汗、辛苦、委屈、忍耐、受苦中点滴累积而成。人只有在吃苦头,被他人百般刁难、岐视、嘲讽时才能“警醒自己”,让自己受了挫折后才惊醒过来!这岂不是一生中最好的补品吗?

 生命,总是在挫折和磨难中茁壮成长;思想,总是在徘徊和失意中成熟;意志,总是在残酷和无情中坚强。苦难是人认识社会、理解人生的生动教材;苦难是人成熟的机会;苦难是竞争社会中人面临的必然挑战;苦难中最需要的是坚定的人格和不屈的斗志。著名成功学大师卡耐基说,“苦难是人生最好的教育”。古今中外大量事实说明,伟大的人格无法在平庸中养成,只有经历熔炼和磨难,愿望才会激发,视野才会开阔,灵魂才会升华,人生才会走向成功。一个人如果能吃常人不能吃的苦,必然能做常人不能做的事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人生吃苦就是吃补,是补意志,补知识,补才能,补道德,补灵魂。咱闽南的这句俗语话“吃苦就是吃补”,念来是很凑句,而且也是高度的人生智慧经验的总结。
分享到: 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
收藏收藏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安海在线论坛、安海论坛-安海本土在线交流论坛 ( 闽ICP备13018393号-3

GMT+8, 2024-4-20 06:47 , Processed in 1.163061 second(s), 26 queries .

网站所有权归:晋江顺网有限公司所有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