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
安海在线论坛、安海论坛-安海本土在线交流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880|回复: 0

晋江张姓源流

[复制链接]

新手上路

积分
13783
发表于 2020-4-12 14:24:1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  
张姓始祖挥公,自姬姓,世居轩辕之丘,乃黄帝轩辕公第三妃彤鱼氏所生之长子,房系总排行为黄帝之第五子,妣诸葛氏,继娶姜氏,佐父轩辕公为弓正,于战蚩尤之际,因观弧星,适时创造弓矢,甲胄,呈献轩辕公,由于战胜蚩尤,国封青阳,以官赐氏。又一说,张姓出自黄帝之孙挥。挥发明弓箭,被黄帝任命为弓正(官名)。弓正也叫弓长,即是“张”字。《新唐书·宰相世系表》。此外,春秋战国时晋国贵族解张后代以张为姓;南蛮酋长龙佑那三国时被诸葛亮赐姓为张;三国时名将张辽,本姓聂,后改姓张。故吾张氏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,子孙蕃衍,不断发展壮大。
    按氏族志:在战国清河春秋晋国之地,是以春秋二十国,张氏独著。于晋有大夫张老,为晋中军司马,世其官,居大梁,即汉之陈留也。有耳者,起兵从汉,封于赵,曰良复封于留,世为侍中。及汉三分,陈留一派有曰昭,南游于吴,为孙权师友,孙悌死国,子孙入晋,晋复南渡,流寓于江左。
    儒林张姓:东晋末年,有瑯琊郎中令曰祎者,刘裕篡晋,废帝为零陵王,以毒酒一瓮,使祎杀之,祎受自仰而卒,裕竟弑帝。既而悉迁泉南,沿江以居。而祎公一派遂迁于晋江,即古陵之张林。继后,于唐代张延鲁后裔因与之同宗而聚居张林,至今已成为泉南望族巨村,人口万余人。由张林蕃衍全国各地及东南亚裔孙达数十万人,(据《儒林张氏家乘》载)。
    开基儒林始祖镜斋公,五季宋初人。谱载其第四子安国侯智郎公,始改里额为儒林;尊张延鲁为入泉开基始祖;又据安溪张氏谱载,八子清孝公名挂朝,身隶王国,奉旨改地名号曰儒林。故镜斋公为儒林开基祖。公生九子,分衍九大房派:
    (一)长子仁郎公(莲池房)居张林下库,分居五陵嘉福、东山、石狮市雪上、青阳镇王厝、陈埭镇高坑、古福、磁灶镇后坑、内坑镇后厝、欧坑等,其居南洋及港澳台有至今300余年者。
    (二)次子义郎公(上仓房)居德化,再分居晋江砌田,泉州树兜、上塘、南安佃坑。
    (三)三子礼郎公(上库房)居张林上库,分居南浔、安海尚贤里、田厝、湖南长沙、金门、台湾等地。
    (四)四子智郎公(厅上房)居张林,谱载智郎公,号退耕,以文才出身,累封安国侯,传徙居北京。
    (五)五子信郎公(楼下房)居赤西,分居大嶝阳塘、泽沟、双沟、南安洪濑、江西上饶等地。
    (六)六子恭郎公(上方房)居上方,分居潘径、路厦、洪塘、清透、柯坑、伍堡、后洋、上厝、同安板桥,以及金门沙美、台湾。潘径张姓肇基于南宋绍兴年间。宗祠建于明初,宗支大蕃衍,现人口约5000人。金门沙美一世祖允三公,至今蕃衍人口2000多人。
    (七)七子敬郎公(同安房)居同安东园、西洪塘、下张、惠安石任、洛阳,以及金门青屿、澎湖、台湾。金门青屿一世祖均正公,至今蕃衍人口2000多人。
    (八)八子逊郎公(安溪房)居安溪大坪、东市、分居浙江、平阳、苍南、南安东大、四石柱、泉州洛阳、内坑前宅、以及台湾木栅、淡水等地。
    (九)九子让郎公(漳浦房)居漳浦云霄等地。然郡隔泉漳谱系支派,昭穆不详,旧宗老传,孙曹计谐会试,便道拜祖,其后廷栋、廷榜昆弟进士,斐天继父子科第,聚族云霄,是其支派也。
    儒林张姓郡望:清河(清河衍派)。堂号:儒林(儒林传芳)。本族昭穆自十五世起为:仕朝于一廷孟彦,启光元永建乃家,孙子贻谋以克世,君卿侯伯大其宗,孝友承前德,和亲笃本根。
    儒林张姓人材辈出,代不乏人,仅宋代登进士第者就数十人。张读,字圣行,宋绍圣四年以上舍生擢第,调颖昌府法曹参军,任编修《国朝会典》,后任王府直讲,知兴化军,赠礼部尚书。张会宗,字于震,号澄江,明隆庆辛未进士,授太常寺博士,兵部武库司主事,台州、岳州知府,迁云南按察副使,为官清廉。张敏,明成化年间辅孝宗有功,钦命镇守北京统制十二团营,操练五军军营,司礼监,忠勤公,钦赐张氏家祠为《褒忠祠》,立《褒忠坊》。张燮,字绍和,号汰沃,明弘治辛酉科解元,文学家,为人志尚高雅,博学多通,一生著作甚多,其著述《东西洋考》,对研究中外关系史、经济史、航海史、华侨史等有很高的资料价值,也是台湾岛、西沙群岛、南沙群岛历来是中国领土的重要佐证文献。(以上儒林张姓源流资料由张儒撰稿)
    鑑湖张姓:开基祖张延鲁(830—922),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,祖父张震隐居于越州(今浙江绍兴),父亲张宜在越闽间经商。张延鲁出生于绍兴鑑湖里,娶绍兴富室王氏女,早年随父经商。他有三弟,后大弟回固始守祖业,二弟、三弟留绍兴,他们夫妇徙居武荣(今南安丰州),经过几十年的经营,成为泉州巨贾富绅。唐僖宗光启元年(885)春,从河南光州出发的王绪军队,南渡大江,过洪州(今南昌),溯赣水南下,至赣州,东折向汀州、漳州。八月赴泉州,在南安道中,王潮取代了主将王绪。是时,泉州城池坚固,地方富饶,势难攻克。王潮便约肃军纪,挥军北上,欲回师故乡。时泉州刺史廖彦若贪暴无道,民苦不堪,张延鲁审时度势,率领当地父老,奉牛酒,兼程追赶潮军至沙县,迎回王潮军队,围攻泉州。越年(886)八月克泉州,开创泉州直至福建50余年的相对安定、繁荣的局面。张延鲁也成为有史以来,泉州地区载入史籍的张氏第一人。
    唐昭宗乾宁三年(896),张延鲁请命屯垦晋江南岸,并迁居在湖澄(即今湖中)。后梁贞明二年(916),延鲁又带长子张来生率民垦殖古陵山地,继又垦殖上峰。后来延鲁让长子张来生定居在上峰、古陵,他与次子张定生居于湖澄。数代后,子孙繁衍,人文蔚起,并陆续迁徙泉南各地。如青濛、庵上、厝上、樟林、盘涧、府城等地,后更繁衍至惠安、南安、安溪、福州、漳州、江苏镇江及南洋诸岛,明清以来更大量迁徙至台湾各地。
    张延鲁徙居湖澄,当时其地有个大湖泊,后雅称为鑑湖。张延鲁的六世裔孙,进士、兵部侍郎张裕,与堂弟进士、刑部郎中张惟德,在宋仁宗天圣六年(1028),“首倡于湖中立祠,命其名曰:“鑑湖张氏家庙”。因此派衍地“鑑湖”就成为张延鲁派下的族望了。
    据纂修于清康熙年间的鑑湖二房(即张定生)支派的《鑑湖张氏家乘》中载,鑑湖张氏家庙原位于今湖中村的地顶自然村后,规模不很大,“明初被兵火”,此后子孙一直乏力重修。至清乾隆甲戌十九年(1754),徙居台湾的廿五世孙张方高四兄弟,秉承父志,卜地湖中新湖,重建新大宗,历时三年始竣。
    自唐末迄清,鑑湖派裔孙,有功名官职者,数以几十上百计。其中较出名者:除上述首倡立家庙的张裕、张惟德堂兄弟外,有十世张汝锡,南宋进士,于宋绍兴二十三年(1153)修建泉州东岳行宫。十二世张振仲,南宋进士,于宋端平三年(1236)“倡修鑑湖宗祠”。十三世张仁善(振仲长子)南宋进士,曾“佐文天祥举勤王兵抗元,亦从陆秀夫於福州拥益王为帝,官至御史中丞,宋亡隐居乡间。”十六世张观使,于明永乐十年主持纂修《鑑湖张氏宗谱》。十六世张定边,元末陈友谅的骁将,友谅败,逃走晋江,削发为灵源寺僧,其妻儿入嗣湖中。二十世张瑞图,崇祯初官至次辅,致仕时衔为少师中极殿大学士,后被崇祯屈为阉党,隆武二年平反,进太傅、赐名文隐,赐祭葬。二十二世张天福,清康熙中官至都督同知福建海坛总兵官,任中主持修纂鑑湖二房(张定生)支派族谱,致仕后,捐俸银千两,疏濬家乡周长四十余里之沿塘水利。二十五世孙张方高四兄弟,随父垦殖台湾,发迹后,协力重建湮没300余年的鑑湖张氏家庙,并续修《鑑湖张氏家乘》。
    鑑湖世系之昭穆,应是始于二十六世,以五行相生之道“水、木、火、土、金”为辈份字的偏旁,廿六世起为源、植、炳、坤、金……。据曾井张氏家谱载为:纯云为源植 炳坤金汉桂 焕地锦江梅 灿境银河柳 辉城锡泽松 祖德贻翼燕 积厚庆流光。据目前所知,鑑湖派已传至三十五世。(以上鑑湖张姓源流资料由张海润撰稿)
    晋江其他张姓支派:1、梅岭派张姓:奉南宋尔皋公为开基祖,由南安岭兜迁衍,现聚居于内坑镇前山、土垵、坑尾、云霞等村。2、金井侯山张姓:奉明代肇仪公为开基祖,曾随郑成功攻战南京,擢为护旗手。宗祠建于清康熙年间,斯时有族人登科进士及第。现聚居金井山头、钞岱、福全、深沪清兜、石狮曾坑、石井树下等地。3、安海、池店、英林均有张姓散居。各有其宗派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安海在线论坛、安海论坛-安海本土在线交流论坛 ( 闽ICP备13018393号-3

GMT+8, 2024-4-19 06:57 , Processed in 0.850732 second(s), 25 queries .

网站所有权归:晋江顺网有限公司所有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