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
安海在线论坛、安海论坛-安海本土在线交流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638|回复: 0

传统老手艺——杆秤,烙印年代的标尺……

[复制链接]

新手上路

积分
8741
发表于 2020-4-12 12:27:59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

传统老手艺——杆秤,烙印年代的标尺……




    在生活中,不经意间就能见到一两个被人们所遗忘的老行当,令人不由得回顾过往的岁月,寻找或打开那份久远的记忆。



    记得小时候,那些走街串巷,如磨刀的、补鞋的、老理发挑子的、货郎担子的,甚至是拉二胡的、吹小曲的,都随处可见,新奇而又热闹。它们曾经代表着一个时代,陪伴着一代人,成长了一段岁月!作为那个时代的某些符号,永远留存在了一些人的记忆深处。



    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,那些生活在民间的,曾经靠手艺走街串巷、养家糊口的老手艺们,一个个流失,逐渐被人们所遗忘,甚至是被淹没在这悠悠的岁月中。而今,城市边缘偶尔闪现出几个满脸布满岁月沧桑的老者,就成了这些老手艺唯一的传承人了。







    东石老街,嘉应庙前有一家杆秤店,店主曾建章在这条街上做了四十多年的杆秤。如今,杆秤己经被明令禁止在公众贸易中使用,失去使用价值的杆秤也渐渐退出市场,很多杆秤艺人纷纷改行。然而,曾建章却一直坚守着。



    盛夏闷热的天气,让曾建章不得不把制杆秤的工具从店铺里移到街边。寻访时,制作杆秤的桌上散乱地摆着一些古老的工具,店里墙上则挂着各种杆秤的成品和半成品。在店铺门口,鼻梁上架着眼镜的曾建章,正埋头给一把秤杆镶秤星。他手里拿着一把锉刀和一段细铝丝,先将铝丝插入秤星孔,然后用锉刀将铝丝割断,在秤杆上敲打两三下,一颗闪着暗光的秤星就镶在了秤杆上。“早上比较晚开门,一般都要八九点,现在生意不好,用杆秤的人越来越少了……”曾建章无奈地说。







    今年58岁的曾建章,在15岁时遇上文化大革命,辍学后的他便开始学习制秤。按照传统惯例,曾建章学习三年就可以出师,并能够制作一手好秤。然而,他一开始并没自己开店铺,而是选择继续在师傅的店铺帮忙。直到25岁时,曾建章才有了自己手工制作杆秤的店铺,并持续至今。



    在完全靠杆秤作为衡具的年代,制秤艺人大量存在。他们大多拥有属于自己的小作坊,独立制作。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业,制杆秤的每道工序都要求精工细作,一个小小的失误便会影响到杆秤制作,以及在使用过程当中的误差。



    制作一把精确的杆秤,首先是秤杆材料的选择和晾干。质地硬而且具有相当韧度的木材,是秤杆的首选材料;这些木材选取之后,通常要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晾干;然后根据实际所称重量,按照一定比例的尺寸制成秤杆,这其中就包括要钉好三枚横针。接下来是在秤杆的头尾套铜管(用黄铜熔炼而成);最后是下针和钉秤星。制作杆秤的过程虽然看似简单,但要做到精确,却实非易事。因此就有对联云:轻重得宜大权在手,偏正不倚双纽关心。



    在与曾建章师傅交谈的半天时间里,顾客稀稀拉拉,小店十分冷清。期间,有一顾客拿了个电子秤到店里让他帮忙修理。我便好奇地询问店里是什么时候开始做维修电子称这个生意的,曾建章师傅笑着说:“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,做秤这一行还很火,一整天下来几乎没什么空挡可以休息,有时候晚上还要加班。可后来随着电子秤的出现,生意慢慢地走下坡路。我就开始在想,这样做不行,做生意不能一成不变,要顺应时代的发展、社会的进步与顾客的需求,便开始学习维修电子秤及其它小型家电。到现在东石还有两家秤店坚持了下来,而我就是其中一家。”



    如同曾建章师傅所说的那样,商店大部分都使用电子称,但现实生活当中,还有一些制作杆秤的手艺人存在,那么,他们的产品又卖给了谁,销往何处?对此,曾师傅说,现在在农村或城乡结合部开小店的商贩,仍有部份习惯使用杆秤。其中,除了跟长年的使用习惯有关之外,有些商贩认为电子秤没有杆秤耐用也是原因之一。



    电子秤的出现使得传统手工杆秤渐渐消失。在没有市场的情况下,没人再学习制作杆秤,而使这项手艺面临失传,也是无奈的现实。如果再过几年,或许我们就难以亲眼目睹制秤的工艺了。



   “现在,有活儿就干点,没活儿就闲着,能撑多久就撑多久吧!”曾建章最后说。







编外话:



     随着机械化生产的飞速发展,传统手艺活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技艺,如杆秤、修伞、修表、磨刀、弹棉花等,在现代技术的冲击中,失去或大大减弱了其使用价值。



    当然,在大部分老手艺每况愈下,前景堪忧的同时,我们也看到如同剪纸、十字绣、中国结等具有审美情趣的老手艺,在融合现代艺术理念与价值之后,成了一种新的“时尚”,手工织补也因其精湛的针线工艺,而再次成为手工活中的“新贵”。



    新旧事物的消亡与再生,在时代的变迁中循环往复着,但我们从中可以发现,在对老手艺进行保护的同时,我们必须在保留其传统工艺的前提下,赋予其新的生命,使她能够在变化当中,获得重生。





制作工艺:



1、制秤杆

    做秤杆选用的材料较为挑剔,需要纹路细腻且木质坚硬的木材,一般选用柞木、栎木、红木等上等的木材。

    为了保证木杆不开裂,选后的木料要放在干燥处堆放三个伏天以上才能使用。



   

    选用好的木料经锯、刨、凿的处理成笔直长圆柱形木杆。在木杆两端套上金属皮后,将木杆刨至圆滑,再用细砂布打磨光滑,也有的用蓼珠子来回擦拭。



















2、划分刻度

    用墨斗在秤杆上打出条影线,然后用分度尺划分刻度,刻度的多少事先由秤匠算好,分度尺一划便在秤杆上留下一个个均匀的刻度印迹。











3、测准星

    又称“测定盘星”。在秤杆上挂好秤盘,然后放上砝码校验,不断挪动秤杆上秤砣。秤杆平衡时,即在“平衡点”上做一记号,表示定盘星已确定,秤杆上的斤两的刻度均须以定盘星进行确认和划分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4、钻孔打眼

    使用木匠用的“雷公钻”打眼,一枝秤杆,往往有数十、上百个星眼。星眼大小须均匀,且不偏不斜。钻孔打眼时需要认真、专注,容不得半点马虎,稍不留神用力过猛,就有可能前功尽弃。







5、敲星点

    杆秤匠用一把极为精致的锉刀对着记号打眼。先将细小的铝丝插入星眼,再用锉刀锉断,秤杆上便留下一个星点。重复以上动作,直至把秤杆上的星点全部敲完。这道程序很需耐心,稍不注意就会戳穿木杆而报废。星点的排列结构也成了各秤匠之间辨认自己产品的标识。







(以往是把水银抹入眼中,便成了星点。省事,但因为水银具有毒性,后来就被禁止使用。)



秤盘、秤砣









6、上色刷漆

    杆秤的最后一道程序是上色,上色刷漆之前必须先用粗砂纸打磨,再用细砂纸沾水打磨,直至打有星点的秤杆滑溜。因为商店销售的漆浓度过大,刷在秤杆上会因漆膜过厚而剥落。一般情况下,秤匠不会直接使用商店里销售的漆,而是需要自己再调制。而如今使用红木制作的杆秤无需上漆,只需磨上一层油,提高色泽及光滑度即可。







7、检测

   将早已打制好的秤盘、秤钩装上秤杆,挂好秤砣,再次用砝码对其进行检测。





(以上图片摄于09年7月份)





链接:







    自古以来,杆秤就是我国度量衡“三大件(尺斗秤)”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中华民族衡重的基本量具。虽然它即将退出历史舞台,但其诞生,凝聚了炎黄子孙的智慧和血汗,反映了文明古国商贸及科学技术的发展。千百年来,杆秤在繁荣祖国经济和科技方面,功效卓著,作用独特,使用价值极高,群众基础广泛。



    杆秤,作为民间日用称重衡器已在中国存在了数千年。杆秤由秤杆、秤钩、秤纽(也叫提绳)、秤砣(也叫秤锤)及刻度(秤星)构成,其原理是利用杠杆平衡来测物体的质量。



    杆秤的来历应该追溯到陶朱公。先祖陶朱公以北斗七星、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共十六颗星星为记,在秤杆上刻制十六颗星花,故称为十六两制秤。秤杆主要是木杆的,也有骨杆、金属杆(铜杆、铝杆);秤砣有石砣、金属砣;秤纽有天纽、地纽。




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安海在线论坛、安海论坛-安海本土在线交流论坛 ( 闽ICP备13018393号-3

GMT+8, 2024-3-29 22:12 , Processed in 0.847918 second(s), 25 queries .

网站所有权归:晋江顺网有限公司所有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