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海在线论坛、安海论坛-安海本土在线交流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691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古镇安海“嗦罗连”舞

[复制链接]

新手上路

积分
8095
跳转到指定楼层
1#
发表于 2020-4-12 12:29:00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
  端午舞“采莲”解放前曾广泛流传于泉州城及周边晋江、南安、惠安各沿海地区,解放后逐渐消失。1953年晋江安海镇尤金满等一批新文艺工作者对“嗦罗连”舞进行改造,搬上舞台,甚至选送北京参加全国民间舞蹈会演,使晋江安海成为泉州唯一保存“嗦罗连”舞“采莲”习俗的乡镇。改革开放后,安海“采莲”习俗恢复原貌,有关方面正加大继承发场和推介力度,拟借助“采莲”跳“嗦罗连”舞的传统习俗,办成一年一度的古镇安海“端午民俗节”。
泉州早年广泛流行一种民间舞蹈——《嗦罗连》舞。每年农历五月的端午节前后,古泉州城三十六铺大街小巷、人家店铺之间,到处可见一队队手执“缚榕缚艾”的长杆“采莲旗”(也称艾旗),抬着造型奇异的龙王头,唱着《嗦罗连》褒歌,一路踏舞,一路走街串巷,挨家挨户“采莲”的《嗦罗连》舞队。舞队所到之处,即登堂入室,在“嗦罗连”龙王头和《嗦罗连》歌的伴和下,高举长杆“采莲艾旗”,于人家厅头、店堂梁间反复舞动,并散给小号泥塑“嗦罗连仔”和“孩儿仔”,人家则酬以红包和酒、米等物。泉俗以“采莲”可以扫除污秽,禳祸纳福,因此历代以来广泛流传于城镇乡村。清乾隆《泉州府志•风俗》载:“五月初一采莲,城中神庙及乡村之人,以木刻龙头击鼓外国锣迎于人家,唱歌谣,劳以钱或酒米。”《安海志•风俗》载:“端午……各境扛木刻龙头,举大旗,提鲜花篮,敲锣鼓,奏管弦,唱采莲歌,迎于各户。执旗者舞于各家厅堂,呼吉祥话,提篮者送户主鲜花,人家以红包劳之,是谓‘采莲’。”

《嗦罗连》舞队也称作《采莲》舞队,其队伍组成城区与周围县乡略有区别,一般都包括四个部分:走在最前面的是一个手执长杆“采莲艾旗”的舞者,有的地方称为“小纛帜”。“采莲艾旗”为竖长条形或三角形滚边彩旗,上写“四海龙王”或舞队所在铺境名,也有的写铺境主神名,旗头上缚挂着新鲜艾株和榕树枝。舞蹈者单手或双手握旗,“采莲”时则有跳脚挥旗、转身翻旗、旋旗等动作;跟在旗后的是一队男扮女装,踩着滑稽舞步的“花婆”,手提漆篮里放置着二寸至五六寸不等的小号泥塑“嗦罗连”头、一二寸长的泥塑男童“孩儿仔”以及香花等物;紧接“花婆”之后的是二人或四人抬着造型怪异的龙王头,即“嗦罗连”头,和着节拍,或进或退、左右摇晃,舞步整齐划一;最后是用来伴奏的通鼓锣队和弦管乐队。“采莲”队伍一路走,一路不停地反复咏唱《嗦罗连》歌。《嗦罗连》歌也称《采莲》歌,通常是一人领唱,众人和声,曲调高亢而热烈。保留在古镇安海的《嗦罗连》舞队与泉州城区有较大的区别,其执“采莲艾旗”的舞者腰间还分别挂着新鲜的猪脚、草鞋和锡酒壶。有的甚至在“采莲旗”前另设一清兵打扮的“铺兵”,其肩上一头挑着金锣,一头挑着猪脚、草鞋和装酒的新夜壶,形象更为奇特。

早时泉州城内的“采莲”活动都以铺份分别进行,为避免引起纠纷,各铺份的“采莲”队都只在各自的范围内活动,五月初一日一大早开始,先往本铺境上户人家采“头莲”、“二莲”和“三莲”,之后便沿街沿巷,挨家挨户一路采过。“采莲”仪式以采“头莲”最为讲究,一般得提前一天放名帖做准备;是日,主人闻声早早等候在门口,“采莲”队迎入厅堂后,先将“嗦罗连”头置佛龛前,燃香灼奉敬;执“采莲艾旗”者则在《嗦罗连》歌声中口呼吉祥语,以长竿“采莲艾旗”在厅堂梁间来回挥动,有的还将另一小旗交由主妇自入内室四处拂扫,谓为避邪消灾;之后主人家取出备好的红包酒米劳谢,“花婆”则从漆篮内取出香花、“嗦罗连仔”、“孩儿仔”等回赠主人家。其情境与清乾隆《泉州府志》所载采莲民俗活动及过程完全一致。

  “采莲”又称为“嗦罗连”的主要原因在于“采莲”过程中,众人始终和唱不停的方言褒歌中,总是翻来覆去地反复出现“嗦罗连,罗连哩罗连”这句和声歌词。有关资料显示,这句“嗦罗连,罗连哩罗连”与我国古代佛教、道教及戏神驱邪祈福唱诵平安咒语时所常见的唱“罗哩”、“罗罗哩哩”、“罗哩连”同出一源,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
  “采莲舞”队最重要的道具是一具二人或四人合抬的“嗦罗连”即龙王头。传统的“嗦罗连”为木刻龙王头雕像,长、高各三四尺,高大而威严。“嗦罗连”龙王头平时一般收置于各铺境宫中,临近五月节时提前请出,供以果合,烧香纸“观神”,后方可抬出为人家“采莲”。但泉州城区与周围县乡所抬的“嗦罗连”龙王头却有很大的区别,前者所抬的是倒置的龙王头,后者以古安海镇为代表,所抬的却为正置的龙头。泉州抬倒置龙王头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:

  唐太宗时,龙王违反天规,被判斩首。龙王探知将由魏征监斩,遂向唐太宗求情。太宗许诺,并于开斩日召魏征至宫中对奕。午时时分,魏闭目养神,太宗任之,怎知魏征此时已魂赴天庭监斩。时刻一到,只见一颗龙头自天降落到太宗面前。面对龙王的责问,太宗后悔不已,从此号令天下于端午节祭祀龙王,龙王则诚心诚意帮助天下臣民避邪消灾,将功补过。民间自此便有端午抬倒置龙王头“采莲”的活动,而所唱“嗦罗连,罗连哩罗连”据说就是龙王爷的驱邪神咒

  “采莲舞”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,汉乐府即有《采莲曲》;南朝梁武帝亦自制《采莲曲》;公元534年南梁晋安(今福州)太守羊侃为“能掌上舞”的爱姬张静之作《采莲棹歌》;《宋书•乐志》载宫中上元观灯设几百人“女弟子”采莲舞队;《明史•乐志》载:洪武十五年重定宴餮九奏乐章,正旦(正月初一)大宴用“百戏莲花盆队”、“胜鼓采莲舞队”。礼失而求诸野,晋宋以来中原士民几度南迁,宋南外宗正司携皇家几千宗子迁泉州,中原地区宫庭、民间许多艺术品种得以在泉州地区流传。泉州“采莲”活动至今保留家家争抢采“头莲”、“二莲”、“三莲”习俗,保留了古老“采莲舞”遗风。但泉州跳“采莲舞”由于明清以来女子不便抛头露面“采莲女”已改换男扮女装的“花婆”,直到近几年才又增加了儿童“采莲舞”队;而“采莲船”则演变成相对独立的民间舞种“纱船舞”,至今泉州逢喜庆佳节,仍可见其风采。“采莲”最后一道仪式是“花婆”或“花童”将漆篮里的花蕊分赠给接受“采莲”的人家,只是所赠花不是荷花,而是泉州五月的时花木兰花、含笑花等。所唱的“采莲曲”——“嗦罗连”歌也以泉地十二月令的时花入曲,和以“嗦罗连,罗连哩罗连”的和声。

  泉州《采莲舞》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,前导者手中高举着一柄长杆“采莲旗”,旗杆上挂艾株和榕枝,其形式与我国历代祭孔领文舞者手中的“纛旗“,领武舞者手中以牦牛尾巴和五色羽毛装饰的“旌旗”,以及宋代以后简化了的“竹竿子”几近相同。泉州“采莲”时,由执“采莲旗”的“小纛帜”首先进入人家厅堂,口中先呼一段吉祥致语,后舞队开始踏跳“嗦罗连”,其规制也与宋代“竹竿子作语,勾小儿队舞”(见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》)一样,保留了宋舞遗风。

  泉俗“采莲”还与我国民间端午日普遍大扫除、搞卫生的习俗紧密相连。泉俗认为“采莲”时入屋入户挥舞“艾旗”于梁间,可以驱赶邪气,“采莲旗”上艾株示压秽褪邪,榕枝示长命百岁;回赠主人家的“嗦罗连”仔及执旗者腰间挂的猪脚、草鞋、黄酒等都为民间“镇污”之物。据调查,旧时泉城铺境“采莲”开始前,甚至提前将龙王头“嗦罗连”抬至本境各个垃圾集中地,泼雄黄酒、放炮、唱舞《嗦罗连》以“镇污”。可见泉俗“采莲”跳“嗦罗连”舞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娱乐性民间舞蹈,而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民间舞蹈系列


  端午舞“采莲”解放前曾广泛流传于泉州城及周边晋江、南安、惠安各沿海地区,解放后逐渐消失。1953年晋江安海镇尤金满等一批新文艺工作者对“嗦罗连”舞进行改造,搬上舞台,甚至选送北京参加全国民间舞蹈会演,使晋江安海成为泉州唯一保存“嗦罗连”舞“采莲”习俗的乡镇。改革开放后,安海“采莲”习俗恢复原貌,有关方面正加大继承发场和推介力度,拟借助“采莲”跳“嗦罗连”舞的传统习俗,办成一年一度的古镇安海“端午民俗节”。
分享到: 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
收藏收藏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安海在线论坛、安海论坛-安海本土在线交流论坛 ( 闽ICP备13018393号-3

GMT+8, 2024-4-20 01:31 , Processed in 0.761872 second(s), 24 queries .

网站所有权归:晋江顺网有限公司所有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