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
安海在线论坛、安海论坛-安海本土在线交流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662|回复: 0

公背婆

[复制链接]

新手上路

积分
8750
发表于 2020-4-12 13:34:19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  
《公背婆》舞蹈广泛流传于泉州各地。有的地区如惠安称《哑背疯》。

  表演程式

  《公背婆》舞蹈由一女性演员(也有男性演员)扮演互相背着的“公”与“婆”两个角色。

  演员在道具、服装、化妆的帮助下,上半身扮作“婆”,下半身扮作“公”。演员的上半身的“婆”身穿戏剧中彩婆宽大镶边红色大襟装,头扎“鸡角头”大髻;演员的下半身的“公”穿黑色宽脚大折裤。

  同时,演员在腰后一个用竹篾、纸扎做成的“婆”的下半身道具,包括凸起的臀部和高高翘起的一双小脚,与演员的上半身组成被人背着的“婆”;而在腰前另绑一个纸扎“公”的上半身,头戴瓜皮帽或毡帽,身穿对襟布扣传统汉装,肩披红绸彩带,双手绕到“婆”的身后,与演员下半身组合成背着“婆”的“公”的形象。

  表演时,演员一人同时表演“公”、“婆”二个角色的性格特征和特定的身段动作。泉州地区《公背婆》表演一般过程有上坡、下坡、涉水、过桥、捋花、照镜、打伞等。脚步动作以戏曲“傀儡丑”科步为主,手势、腰身则以“家婆丑”动作为主。

   解放后,有的地方改为哑父背着“脚疯”的女儿进城观街景、看踩街,上身动作也改为以青衣、小旦科步动作为主 。

  《公背婆》这一民间舞蹈形式舞姿复杂,身段、动作特殊,演员表演难度大,一般人难以掌握。

  源流

  泉州《公背婆》舞蹈由打城戏、木偶戏《目连救母·会缘桥》一折中的《哑背疯》舞蹈发展而来。《会缘桥》情节说的是傅萝卜(目连在俗姓名)父傅斋公,在会缘桥上升布幡赈济残疾贫寒,一哑巴老夫背着“脚疯”的少妻前来乞讨,边舞边唱《劝世歌》的情景。剧目中的,即由一个演员表演《公背婆》舞蹈。

  《泉州传统戏剧丛书·第10卷·傀儡戏·目连·会缘桥》有关“公背婆”表演的情节如下:

  “(公背婆上)唱孝顺歌:‘丈夫哑,妾又疯(指脚疯),无男无女家又空。说起目氵宰滴,思量也苦痛。背出门来乜样惊恐。见说长者,赈济贫困。[合]担的近前哀求,赈济饥寒共饿冻。'

  (见亥)相白,傅斋公说:‘只一位汉子年老,妇人年少年,凭是么亲? '

  婆白:‘丈夫自细生来哑,妾身红颜自小疯。衣服日食难摆布,念词唱歌度贫穷。'

  相白:‘即会念词,念来我听,但要赏赐。'

  接下来婆唱《劝世歌》,劝人父子尽孝,兄弟尽悌,夫妻和睦。

  最后公背婆受傅斋公施舍银两、布匹,下。”

  《目连救母》戏早在宋代就已出现。宋·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·中元节》载:“构肆乐人,自过七夕,便般《目连救母》杂戏,直至十五日止,观者倍增。”《目连救母》戏宋代以来在全国各地许多古老剧种中都有传本演出,其舞蹈也因此在全国许多地方广泛传播。

  如安徽休宁县传流的民间舞蹈《矮子驮疯妻》(亦称“哑背疯”),形式上与泉州的《公背婆》大致相同,都由一个演员同时表演“公”、“婆”二角色 。但休宁县《矮子驮疯妻》系由一男演员扮“矮子”,背上背一个完全的纸扎假人“疯妻”,表演风格上与泉州的《公背婆》有本质差别。

  与泉州的《公背婆》舞蹈形式相类似的,还有更早年间的民间百戏《村夫背妇》。宋·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北宋汴京三月三日开琼林苑,宋徽宗与众臣在琼林苑宝津楼进食并观看诸军在楼下呈“百戏”,所演节目包括“扑旗子”、“上竿”、“抱锣”、“舞判”、“打筋斗”、“刀折蛮牌”、“哑杂剧”、“露天弟子杂剧”,其中还有“村夫背夫”。“复有一装田舍儿者入场念诵言语讫,有一装妇人者入场,与村夫相值,各持棒杖,互相击触,如相殴态。其村夫者以杖背村妇出场毕。”

  从《东京梦华录》看出,泉州《公背婆》舞蹈,《目连救母》中《哑背疯》舞蹈,都可能源自北宋或更早民间百戏中的 《村夫背妇》。无论舞蹈形式或内容,后者已为前者提供最为重要的角色形象和艺术构思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安海在线论坛、安海论坛-安海本土在线交流论坛 ( 闽ICP备13018393号-3

GMT+8, 2024-4-18 09:20 , Processed in 0.873598 second(s), 25 queries .

网站所有权归:晋江顺网有限公司所有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